期刊简介

本刊是建国以后我国中医药学术界创刊较早、发行量最大、在国内外具有较高权威和影响的学术刊物之一。本刊始终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同时推动和关注中医现代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临床,兼重基础理论的正确办刊方针。本刊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国家级核心期刊,并多次在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出版部门: 《中医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1668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166/R

邮发代号: 2-698

出版周期 半月刊

创刊时间 195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820.00

杂志荣誉 首届国家期刊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医杂志
  • 杂志名称:中医杂志
  • 主管单位: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001-1668
  • 国内刊号:11-2166/R
  • 出版周期:半月刊
期刊荣誉:首届国家期刊奖期刊收录:哥白尼索引(波兰),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医杂志2013年第17期文章
  •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4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10mg,每日3次;圣约翰草提取物片300m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六君子汤,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30天后评价中医证候疗效,于治疗前后采用17项汉密尔顿量表(HAMD-17)评价抑郁程度,并检测胃动素(MOT)及促胃泌素(GAS)......

    作者:王宇亮;党中勤;牛学恩;孙晓娜;张玉峰;张广玉 刊期: 2013- 17

  • 社区获得性肺炎证候疗效评价的探索性研究

    目的探索病证结合模式下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证候疗效评价方法.方法收集4家医院CAP住院患者240例,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抗感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两组均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随访7天.在比较两组综合疗效的基础上,以西医疗效评价标准为参照,采用证候的消失率、向愈率、无变化率和加重率判定方法评价中医证候疗效......

    作者:余学庆;李建生;李素云;王明航;白云苹;王海峰 刊期: 2013- 17

  • 活血通络汤联合电针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活血通络汤配合电针对缺血性卒中早期f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均治疗基础病变,治疗组采用活血通络汤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15ml加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30天观察临床疗效及生活能力疗效,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定神经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

    作者:朱芳;夏秋;宫晓洋 刊期: 2013- 17

  • 滋水涵木法联合美多巴片治疗帕金森病18例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滋水涵木中药联合西药美多巴片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0例,两组均给予美多巴片,第1周口服每次125mg,每日2次,其后每隔1周每日增加125mg,直至每日量750mg,分3次服;治疗组另加服滋水涵木中药,每日1剂,连续6个月.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作者:孙利民;吴巍 刊期: 2013- 17

  • 明代的方剂分类

    方剂分类肇始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发挥而渐趋成熟.明代方剂数量快速增长,方剂学不断发展,方剂分类亦日趋完善.首先简要回顾明以前的方剂分类方法,继而从以病(证)类方、以临床各科类方、以治法类方、以组成类方、以剂型类方、综合分类法等几方面对明代方剂分类加以论述,认为明代除继承前代的方剂分类法外,出现了按剂型及组成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并发展了功用分类法.此外,针对单独使用一种分类方法难以囊括众......

    作者:赵艳 刊期: 2013- 17

  • 中医对衰老的认识

    衰老既是一种病理变化,又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探索人类衰老的机理,以便采取措施,综合治理,重视调护、预防等是非常必要的.中医学对人体衰老的认识和机理的探究颇具特色,通过查阅古代中医学文献和现代相关文献,就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和机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如肾虚与衰老、脾虚与衰老等,以期对今后防治衰老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冀小伟 刊期: 2013- 17

  • 《伤寒论》四逆散证析疑

    关于少阴病四逆散的证治,历代医家认识不一,观点大致有热厥论、阳郁论、枢机论、肝脾不和论、寒厥论,可谓仁智各见,但以此解释四逆散证,有待商榷.根据“三阴三阳体质学说”可阐释四逆散证,即四逆散证为少阴阳虚体质基础上所形成的肝气郁滞证.......

    作者:申子龙;庞博;宫晴;张亚欣;贾冕;赵进喜;王世东 刊期: 2013- 17

  • 从胆论治多发性抽动症体会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该病起伏不定、症状不一,治疗难以速效且易于反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小儿胆气受损密切相关,临床多采用从胆论治的方法.......

    作者:冯海音 刊期: 2013- 17

  • “杂合以治”在中医体质调治中的应用

    介绍应用“杂合以治”思想指导综合运用针刺、灸法、刮痧、拔罐、火针、耳针等调治体质偏颇的体会,并以气郁、湿热、阳虚等3种体质为例介绍具体调治方案.......

    作者:侯献兵;刘英莉;宋雅婷 刊期: 2013- 17

  • 系统生物学模式下的中风病研究对策

    从系统生物学角度,在整体和系统的水平上阐释中风病病因病机多重复杂的特点,在其思维与研究模式下对中风病病证进行分析,并利用现代组学技术探讨中风病病因的物质基础,揭示中风病证候的机理,丰富中风病病机多元化的内涵,以期寻找中风病防治的病理环节及关键靶点,给中风病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策略.......

    作者:祝美珍;齐玉洁;曾石森;苏春寿;朱爱 刊期: 2013- 17